今日上午,有市場消息稱,“行業接有關部門通知將暫停擴產能繁母豬以及二次育肥”。
財聯社記者向多個知情人士了解確認,昨日上午多家頭部豬企接相關部門要求暫停能繁母豬擴產,出欄體重也需要控制在120公斤左右。有企業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,“本次會議主要涉及到暫停能繁母豬擴產、控制出欄體重與二次育肥調控等,相關部門要求頭部企業一起穩價格。”
多家企業禁止售賣二次育肥已經在執行當中,其中,牧原股份相關人士表示,“當前公司結合內外部情況,決定不對二次育肥客戶出售商品豬。相關部門具體政策信息還請以官方文件為準。”
此次母豬產能與二次育肥調控或與生豬行業低迷有關,生豬價格從2024年8月份達到高點后便持續回落,截至目前已經跌至14元/公斤左右,養殖利潤大幅縮水。
(全國生豬均價來源:Choice)
豬價低迷背景下,能繁母豬去化卻較為緩慢。公開資料顯示,2025年4月末能繁母豬存欄量為4038萬頭,環比持平,同比增長1.3%,相當于正常保有量的103.6%。
卓創資訊生豬分析師朱澤坤告訴財聯社記者,“二次育肥如果調控的話,對于8-9月份豬價是能帶來一定利好的,且更利于后續豬價的平穩與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,讓大家都能掙到利潤,防止出現賭博性的情況。”
他進一步表示,“其實今年豬價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平穩的,理論上來說,從現在到年底,越往后生豬出欄量會越多,如果上二次育肥的話,很有可能造成豬價大幅波動。”
資料顯示,二次育肥是生豬養殖領域的一種常見操作模式,主要指生豬在達到常規出欄體重后,養殖戶選擇延長養殖周期,通過增加飼料投喂,使生豬體重進一步增長至更高水平,最終在體重更大時出欄銷售的過程。其核心邏輯是通過“壓欄增重”博弈豬價上漲,以獲取更高利潤,具有較高的投機性風險。
更為重要的是,對能繁母豬產能進行調控的話,對于明年的養殖端來說,也是一個積極的信號,有分析人士認為,“能繁母豬產能的調控,影響肯定是長周期的,按照母豬的生產周期規律來說,對于2026年的行情就是一種利好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有行業人士表示,不管是能繁母豬產能還是二次育肥調控,對于生豬產業來說都是一種健康積極的引導。“今年以來養殖端成本較低,所以目前企業利潤還是較為可觀的。相對于擴產來說,相關企業更需要關注的還是養殖成本和豬只健康,后續行業在相關政策指引下,擴產得到控制,企業的盈利也有望保持穩定,防止出現此前那種大幅波動狀態。”
資料顯示,上市養殖企業今年以來成本持續下降。4月份,牧原股份、溫氏股份成本已分別降至12.4元/公斤、12元/公斤,其余多家上市企業也已經邁入12-13元/公斤成本區間。
另值得關注的是,或受此消息影響,今日豬肉概念股表現活躍,截止收盤,巨星農牧(603477.SH)、湘佳股份(002982.SZ)漲停,神農集團(605296.SH)、牧原股份(002714.SZ)、立華股份(300761.SZ)、溫氏股份(300498.SZ)等不同程度跟漲。